Menu:

第1章    起源


      谈到LabVIEW的起源,应该说大师的这本书中的内容大概是学习LabVIEW的中国人(可能老外也不过如此)所能看到的介绍、表述LabVIEW起源最多、最全面的一本书,包括书中所提供的一些极为珍贵的历史图片。

      在其它有关LabVIEW的书籍中很少看到这么全面的介绍,毕竟是二十多年过去了,或许当年研发过程的很多东西都可能遗失了,根本无法再弥补了,能保留我们目前看到的这些内容已经是相当、相当的不容易了。

      目前,我所能看到过的介绍LabVIEW起源的另外一份资料就是来自NI官方网站的一篇文章:
       《NI LabVIEW 的前世今生——你所不知道的LabVIEW》(下面提供PDF下载)

ni_labview_lab...pdf
File Size: 601 kb
File Type: pdf
Download File

       而这篇文档中的内容也是谈前世的少,论今生的比较多。无论从层次和内容都无法与本书相比。

       十分遗憾的是中文版的本书,目前基本上买不到了,英文版的还可以看到在国外的一些网站上有销售,且价格不菲。

原书第三版 2001年(中译本的原版)

原书第四版 2006年


LabVIEW的起源

       本书的作者用较为翔实的资料介绍了LabVIEW的起源及艰难的发展过程。鉴于版权的问题,不可能摘录更多。我也只能按书中的介绍列出:

       1983年4月  ——LabVIEW 项目开始
       1986年10月——
LabVIEW 1.0 for Macintosh(Apple电脑)
       1990年1月  ——
LabVIEW 2.0 第一个图像化编译器诞生
       1992年8月  ——
LabVIEW 2.5 for Windows
       1993年1月  ——LabVIEW 2.5.1 for Sun
       1993年10月——
LabVIEW 3.0 for Windows NT
       1995年3月  ——LabVIEW National Instruments 公开
       1996年3月  ——
LabVIEW 4.0 应用程序编制器
       1996年12月——BridgeVIEW,用于处理控制
       1998年2月  ——
LabVIEW 5.0 多线程、撤消
       1999年5月  ——
LabVIEW RT,用于实时应用程序
       2000年8月  ——
LabVIEW 6.0

                                                                      摘自——LabVIEW图形编程P24


本章所包含的重要概念

1、虚拟仪器是LabVIEW的基础
       在虚拟仪器中的对象是使用通用计算机或专用控制器和显示器来模拟实际的仪器。
LabVIEW使得虚拟仪器(VI)这一概念成为实际可行的现实。

       这段表述说明了
LabVIEW的设计初衷。
       VI的组成包括三个方面,前面版、程序框图、图标和连接器。
       VI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层次化的结构,也就是说:VI既可以由一个vi构成,也可以是由多个vi构成。
      

2、为什么要使用LabVIEW
      在我的
LabVIEW学习札记中,也谈了一些关于学习LabVIEW的理由。但是,大师的话更通俗、更易于初学者理解和领会,我斗胆再把这些摘录到这里。
      我使用
LabVIEW是因为LabVIEW比起传统语言和其它控制及数据采集程序包具有更大的优势。
      与使用传统的编程语言相比,
LabVIEW大大地提高了我的生产效率。我曾用C语言在小的项目上做过比较测试,得出结论是:用C语言的效率要比用LabVIEW的效率低4/5。其他人得出的结论是:用LabVIEW可以提高效率15倍。
      图形用户界面是内置的,操作直观、使用简便,而且看起来很漂亮。
     
LabVIEW的图形语言G是一种真正的编程语言,而不是专门的应用程序。它几乎没有内在的局限性。
      比起传统的编程语言,其功能上的障碍最小,而且干的活更漂亮。没有其它的图形编程语言敢这么说。
      由于令人烦恼的语法规则被消除了,减少了编程人员的受挫感。你是否曾经想和C的编译器理论一下到底什么程序才是“合乎语法的”?是否有过用指针犯了一个表面上很小的错误就使得机器崩溃的经历?
      在LabVIEW环境下可以快速做出模型,有利于快速并有效地证明模型是否可以重新使用或扩大为完整的应用软件。
      先进的内置库和附加的工具箱满足了科学、工程以及数学计算的需要。
      用LabVIEW编程会使人感到妙趣横生。这句话我决不会用来评价C语言(没错,C语言具有挑战性,但绝对谈不上好玩)。
      像其他工具一样,只有懂得如何使用LabVIEW才能派上用场。而且,你使用的越熟练,就会越喜欢使用它。经过13年的实践,我可以这样说,我现在使用LabVIEW很顺手。现在LabVIEW至少同字处理软件、万用表以及桌面计算器那样,成为像我这样的工程师的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工具。
     

                                                                      摘自——
LabVIEW图形编程P6

3、LabVIEW是用C++开发的
      早期的LabVIEW开发语言使用的是C语言,而后来
LabVIEW使用的是C++语言来开发。

4、
LabVIEW的编译器是世界上最好的编译器
     
LabVIEW的编译器不仅性能出众,并且是集成在开发环境中,特别是即时编译的特性和快速编译的特性,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人们似乎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使用其它的标准编程语言进行程序开发时,通常要求分开编译和通过链接来生成可执行文件。

5、探询适合工程师的编程方法导致图形化编程技术的诞生
      由于最初的目的就是帮助测量工程师具备简洁、快速的编程能力,近而发明了图形化的程序设计方法。
      图形化操作和图形化设计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苹果电脑的操作(现在的操作系统都是采用图形化操作系统包括MS)属于图形化操作,
还有我的网页设计也应该属于图形化操作的设计方法。LabVIEW是真正实现图形化的设计方法。


LabVIEW成功的原因

      LabVIEW为什么会成功,原因来自于它初始目标的定位,就是尽可能地降低测量工程师与专业程序员之间的巨大差异,LabVIEW希望在这方面能够给他们提供最大的帮助,其实质是提高实现测量任务的效率。
     事实上,如果希望世人都知晓你的能力,最终的结果二者还是合二而一的,那就是还要经过CLAD的认证

     LabVIEW成功的原因不仅仅是初始目标定位准确,还包含许多创新的理念和发明,特别是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

      人们需要这样一种语言,在任何计算机平台上都可以实现虚拟仪器的设计工作,这一点对于在各种平台上运行从网络上下载的虚拟仪器程序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他们设计出独特硬件体系架构,及保证软件对多种硬件体系架构实现无缝的连接和升级。
      在方方面面满足用户需要是LabVIEW成功的基础之一。实际上,LabVIEW已经成为业界的标准。


     几天前,与网友聊天时有网友问到:“学习LabVIEW的前途如何“?我真的无法回答,就个人兴趣而言,我只是喜欢、爱好、尊重它的发明者,毕竟我没有学习过其它高级编程语言,但是通过学习、使用它我的确实现了应用程序的设计能力。从实际工作的角度看,使用它的确使我从中受益非浅,应该说提高了一个层次。

     我比较认同csxcs_366的说法:
1、LabVIEW定位于尽可能地降低测试工程师与专业程序员之间的巨大差异
提高工程师的应用程序设计能力。而在国内,一般的大学毕业生,大概要从事技术工作五年,才可以晋升为工程师,这段知识累积的过程也是必须的。
     所以,对于那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我认为有机会还是使用LabVIEW做一些嵌入式开发、FPGA单板、仪器控制等等应用比较适合。这样使在校学习的知识很容易与实践相结合。

2、 国内的企业大多自动化程度不高,或者说是处于转型期,基本上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自主研发的企业会不断增加,未来这方面的人才还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我个人的观点是:缺乏技术资本——风险投资公司的介入,所以导致民营高科技企业起步很难,发展就更困难了。这就势必导致这方面的人才就业机会更少,使他们发展、成长受到一定的阻碍。
     
      没有任何学校、任何专业可以做到它的毕业生一定可以就业,并且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要么是别人动你的“奶酪”,要么就是你动别人的“奶酪”。


小结

      本章从LabVIEW起源,LabVIEW1.0-LabVIEW6.0的发布,详尽介绍了NI在开创性工作中为LabVIEW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NI进入中国时应该是LabVIEW5.0版。

      在NI进入中国的八、九年后,于2006年发行了中文版的LabVIEW8.20,自此揭开了
LabVIEW本地化的序幕。NI在中国成功的发展,也同时为我们带来了巨大好处,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NI自己推销了产品的同时,让我们接触、获得了虚拟仪器设计技术,不仅仅如此,NI还锻炼、培养、造就了许多来自高等院校毕业的年轻人——NI AE。(也包括在校的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当然,也有一些曾经在NI工作过的技术人员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公司,比如:中科泛华、聚星公司等等。

      有人说NI的产品价格太高,这是事实,我也认同,在我们没有像样的产品可选择时,也只能如此。我搞过产品研发,可我们有那些产品的性能、质量可以与人家相比呢?这种现象与我们必须购买大型“民航客机”,必须购买Intel、AMD的CPU,必须购买MS的操作系统一样,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这个领域有“山寨”的产品吗?


      来自NI的用户应用程序,上图为前面版图,下图为程序框图。时间表明是1994年。